为推动古籍整理研究的创新发展,聚焦数智时代古籍整理研究新趋势,2025年11月22日至23日,由山东大学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古典文献研究所、《汉籍与汉学》编辑部、《汉籍知新》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古籍整理研究新趋势暨汉籍合璧精华编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召开。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人工智能研究院双聘教授杨海峥;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南京大学“术语与翻译跨学科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王东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古籍保护协会智能开发与利用专家委员会委员孙显斌;抖音集团企业社会责任部古籍运营负责人陈景收;抖音集团企业社会责任部古籍项目经理张明月;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郑敬斌;全球汉籍合璧工程首席专家刘心明;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实施办常务副主任武传刚;全球汉籍合璧工程汉籍整理团队审稿专家,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唐子恒;济宁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王永超;枣庄学院文学院院长张爱民等领导专家出席会议。全球汉籍合璧工程汉籍整理团队学术带头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王承略主持开幕式暨第六届“董治安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研究奖”颁奖仪式。

会议合影
本次会议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聚焦数智时代古籍整理研究的新趋势,系统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在古籍整理中的实践应用,围绕“日藏汉籍整理研究”“大语言模型与古籍智能处理”“数字人文视野下的古籍数字化”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并就《汉籍合璧精华编》整理用字情况作具体说明。会议旨在提升参会者的古籍整理研究水平和数字技术实操能力,打造专业素养雄厚、学术水平精湛的汉籍合璧精华编科研团队,为加快构建中国古典学术自主知识体系,实现文献学各分支学科理论与方法的新突破,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力量。
开幕式上,王承略教授介绍了《汉籍合璧精华编》的最新进展。截至2025年10月,《汉籍合璧精华编》已立项186项课题,计200余种汉籍精华。其中,已整理完成书稿105部,总字数达3000万字。王承略教授还回顾了近期山东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取得的系列荣誉,如山东大学2025年度先进集体、全国古籍出版社百佳图书、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等等,展现出古典文献研究所深耕古典学术、服务国家战略、传承赓续文脉的蓬勃气象。会上,王承略教授深切怀念了山东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老所长董治安先生,介绍了“董治安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研究奖”的设立缘起。

全球汉籍合璧工程汉籍整理团队学术带头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王承略主持开幕式
郑敬斌院长代表学校对与会者表示热烈欢迎。他高度肯定了全球汉籍合璧工程作为国家重点文化工程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在调查编目、复制影印、点校整理、汉籍与汉学研究、数据库建设五个方面成绩突出。他表示,工程新建的数据库智能工作平台与开放性展示平台,标志着全球汉籍合璧工程步入数字化新阶段。郑敬斌鼓励青年学者积极拥抱新技术,期待《汉籍合璧精华编》推出更多新成果,助力汉籍与汉学研究及相关学科建设,树立起汉籍与汉学研究的里程碑。郑院长还指出,历届“董奖”获奖者都是先秦两汉研究领域颇有成就的青年学者,有力推动了全国范围的先秦两汉文史研究发展。该奖的社会影响力与社会声望持续提高,成为山东大学一项重要的荣誉品牌。

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郑敬斌致辞
刘心明教授对与会学者长期以来对全球汉籍合璧工程的支持、帮助与指导表示衷心感谢。他希望未来能举办更多此类学术交流活动,邀请更多学者交流互动,共同促进学术繁荣,并祝愿会议圆满成功。

全球汉籍合璧工程首席专家刘心明致辞
会议期间举行了第六届“董治安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研究奖”颁奖仪式,董先生在先秦两汉文史研究领域贡献卓著,有《两汉全书》《先秦文献与先秦文学》《两汉文献与两汉文学》《中华大典·先秦两汉文学分典》等著作。“董治安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研究奖”于2012年由山东大学牵头设立,按照董治安先生生前努力推动学术研究、鼓励青年人才成长的愿望,授予对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及相关研究有贡献的青年学人。捐资人为董先生的夫人钱曾怡先生,董先生与钱先生均为山东大学育才功勋,培养优秀的青年学者,是两位先生共同的愿望。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员郭超颖汇报了第六届“董治安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研究奖”的评审情况。她指出,本届评选共收到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20项参评成果,涵盖文学、文献、经学史等多个领域,经过严格的三轮评审,最终评选出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该奖项历经六届,已成为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研究领域激励青年学者成长的重要平台。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员郭超颖介绍获奖情况
郑敬斌院长为获奖代表颁奖。唐山师范学院郭万青教授作为获奖代表发言。郭万青指出,山东大学“文史见长”的学术传统对自己的治学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分享了自己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心得,表示通过参与重大工程项目,拓宽了自身的学术视野,磨练了沉静细致的校勘能力,并直接反哺于个人的研究与教学实践。郭万青衷心感谢了钱先生和评审委员会,表示自己将继续扎根古籍整理研究领域,不断推出新成果。

郑敬斌院长为获奖代表唐山师范学院郭万青教授颁奖
开幕式后,北京大学杨海峥教授、抖音集团企业社会责任部古籍项目经理张明月老师、南京农业大学王东波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孙显斌研究员就数智时代的古籍整理与研究等内容作专题报告。
杨海峥教授以“日藏汉籍的整理与研究”为题作专题报告,系统阐述了汉籍东传日本的历史脉络、在日本的传抄刊刻、目录编纂及其多重价值。她借助中日两国正史、文献及僧侣日记等丰富史料,勾勒出从徐福东渡至明治时期汉籍东传的完整轨迹,并强调在研究书籍本身的同时,也要关注和书籍密切相关的人和事。杨教授进一步指出,日本在汉籍保存、传抄和刊刻方面形成了完整体系,现存大量中国已佚文献,具有重要辑佚和研究价值。她强调,当前研究应关注古籍递藏轨迹、单书流传与版本流变三个层次,加强日藏汉籍的书志编纂、珍本影印和数字化建设,推动海外汉籍的系统性回归与学术利用。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人工智能研究院双聘教授杨海峥作专题报告
张明月经理以“科技助力古籍智能整理”为题作专题报告。她表示,字节跳动古籍数字化项目始终秉持公益初心,“识典古籍”致力于打造免费、智能、开放的公益性古籍数字化平台,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从OCR识别、自动标点到校勘的全流程智能工具,支持多版本比对和团队协作整理。目前,“识典古籍”已与多所高校开展合作,共同推进古籍数据库建设,通过技术赋能提升古籍整理与利用效率,推动古籍资源普惠可及,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抖音集团企业社会责任部古籍项目经理张明月作专题报告
王东波教授以“大语言模型下的古籍智能信息处理研究”为题作专题报告,阐述了如ChatGPT一类的大语言模型在人工智能产业中引发的变革,强调古籍垂直大模型与通用大模型辩证共生的关系,并结合其研究团队的丰富实践经验,介绍了一系列垂直领域的创新成果,包括荀子大语言模型和中华物产模型。他指出,这些垂直大语言模型的成功构建,不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注入了全新活力,也为古籍整理的智能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王教授还围绕古籍大模型的未来优化方向展开深入探讨,他们将持续广泛收集学界与行业的实际需求,不断升级功能,强化性能,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播,为推进文化自信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南京大学“术语与翻译跨学科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王东波作专题报告
孙显斌研究员以“数字人文视野下的古籍数字化”为题作专题报告,介绍了数字人文在国际、国内各方面方兴未艾的发展实况,并梳理了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他指出,从1984年彭昆仑用计算机分析《红楼梦》相关问题,到北京大学李铎团队搭建全唐诗分析系统等多个平台,清晰呈现出古籍数字化从初步尝试到逐步完善的探索过程。在大数据时代,人文研究面临双重挑战,经典文献既精深又博大,需要引入典籍数字化等新的整理方法。孙显斌提出对古籍数字化未来发展的展望,积极探索古籍整理研究智能化平台架构,为古籍数字化注入新动力。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古籍保护协会智能开发与利用专家委员会委员孙显斌作专题报告
会议第二天,在《汉籍合璧精华编》工作会议上,唐子恒教授以“《汉籍合璧精华编》整理用字说明”为题作专题报告,就异体字、古今字、通假字、繁简字、新旧字形及稿件特殊用字情况予以详细说明。王承略教授以“古籍整理事业与古籍整理注意的问题”为题作专题报告,指出山东大学始终与国家古籍整理事业同频共振。山东大学古籍整理事业历经史部、集部、经部、子部、域外汉籍的发展轨迹,呈现出古典学术的多元样态,培养了一大批古籍整理人才,夯实了新时代古籍事业的发展基础。研讨交流环节,广大精华编项目参加者就《汉籍合璧精华编》整理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加以探讨,窦秀艳、张爱民、檀晶、孔德凌、史大丰、刘淑丽、刘昕、吴宪贞、林秀富、段圣玉、王君、李永、郎文行依次发言,最大程度上形成了学术共识和整理范式。

全球汉籍合璧工程汉籍整理团队审稿专家,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唐子恒作专题报告

王承略教授作专题报告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全国高校及研究机构的100余位学者进行了深入研讨与广泛交流。
本次会议响应党和国家的重要部署,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搭建了跨学科的交流平台,推动了传统研究方法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山东大学全球汉籍合璧工程立足新技术、新方法,提高《汉籍合璧珍本编》《汉籍合璧精华编》《汉籍合璧研究编》的编纂效率与内容质量,推出全球汉籍合璧工程数据库,助力古籍资源活化利用,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古籍整理,以创新方式激活传统文化活力,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资源支持,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山大智慧。